新闻中心News

ng体育它世界 第552期——小米 黄米分不清楚?

2024-03-05 22:11:3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ng体育它世界 第552期——小米 黄米分不清楚?小米、黄米,也就是五谷中的粟和黍,是华夏民族从远古时期至唐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。然而,由于两者面貌太相似,以至于现代很多人难以区别。其实,要仔细分辨也不难。

ng体育它世界 第552期——小米 黄米分不清楚?(图1)

  汉语的“谷”字意味深长,意思是指有壳的粮食。民以食为天。自古以来,五谷丰登就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词汇之一。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南宫ng体育,后泛指粮食类作物。

  五谷是指哪五种谷物呢?在古代,“五谷”有多种不同说法,最主要的有两种:一种指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,另一种指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。两者的区别是:前者有麻无稻,后者有稻无麻。具体而言,麻,俗称麻子;稻,俗称水稻、大米;黍,俗称黄米;稷,俗称粟、小米;麦,俗称小麦;菽,俗称大豆。

  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,黍(俗称黄米)和稷(俗称粟)是他们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,也都是耐旱的作物。考古学家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人遗址中,发现了距今11000多年的碳化谷子。据专家介绍,大约6000年前到5000年前,谷子的栽培日渐繁荣,仰韶文化、红山文化等遗址中,都发现了大量的谷子踪迹。许多专家认为,华夏民族在这一时期人口出现了第一次爆发性增长,其中谷子的栽培是重要的基础之一。

  从远古时期至唐代,五谷中的黍和稷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。但是,黍和稷担当主食的命运在1000年前开始发生变化。唐代末期,由于生产技术的提升,我国粮食作物的生产中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。宋元之际,北方的小麦、南方的水稻由于产量不断提高,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。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,水稻亩产一至二千斤,并且一年可以两到三熟,渐渐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。相反,黍和稷的产量一直不能得到大幅提高。

  现在,我国西北、华北、东北地区每年还种植上千万亩的黍、稷,但亩产常态仅仅四五百斤,有时候还会更少。所以,黍和稷渐渐变成了小众作物,现在甚至变成调剂人们饮食的杂粮。

  小米和黄米的品种不同。小米又叫粟、谷子,是莎草目禾本科粟种植物,秆直立,植株基本上都是单生穗状。黄米又叫黍、糜子,是禾本目禾本科植物,植株是单生穗状或总状花序状。从植株的外观来看,小米和黄米最大的区别在穗子上,小米的穗子是集中的,黄米的穗子是分散的。在我国,小米多生长在西北、华北地区。

ng体育它世界 第552期——小米 黄米分不清楚?(图2)

ng体育它世界 第552期——小米 黄米分不清楚?(图3)

  而黄米产地分布更广泛,在华北、西北、东北都有种植,不同地域的黄米特性也有差别。在我国,黄米种植大体以山西—陕西省界为界,以东的华北、东北地区以糯性黄米为主,以西的陕西、甘肃、宁夏等地以粳性黄米为主。

  小米和黄米的口感和用途不同:小米口感脆爽,煮熟后依然保持颗粒感,适合煮饭和制作粥类食品。小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氨基酸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,具有健脾养胃、益气补气的功效。

  黄米分为软黄米和硬黄米,软黄米口感糯性较强,类似于糯米,常用于制作各类糕点,而硬黄米适合蒸饭、煮粥。黄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碳水化合物、烟酸、钙元素、铁元素等营养成分。可能是因为小米更受消费者喜爱,许多黄米包装袋上都写着“黄小米”。

 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,许多方面都有黍和稷的影子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就有许多关于黍、稷、粟的诗句,如“黄鸟黄鸟南宫ng体育,无集于穀,无啄我粟。”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!”等。这些诗歌生动地反映了先民的生活和希望。《论语·微子》曰:“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。”由此可见黍是古人待客的上品。

  自古以来,人们常用“鸡黍之交”来表示生死信义。该典故出自元杂剧《生死交范张鸡黍》,以及冯梦龙纂辑的《喻世明言·范巨卿鸡黍死生交》,热情讴歌了张、范二人为坚守信义而不惜生命的精神。这个故事的原型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独行传》里范式、张劭二人一起喝酒食鸡的故事,比喻朋友之间“友谊深长、诚信守约”的信义观。“鸡黍”是农家最好的饭菜,指代招待宾朋的丰盛饭食,表示深情厚谊。唐代诗人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也有名句:“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”充分展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。

  小米和黄米也出现在“悯农诗”中。唐代李绅的《悯农二首》最为经典,其一为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;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其二为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;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”这两首诗思想深刻,脍炙人口南宫ng体育,揭示中国古代农家的基本生存状态,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,因而千古流传。

  黍也在音乐文化中有亮丽身影。我国古代乐律中,黄钟是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,声调最为宏大响亮且有标准,古人发明了累黍定律之法(又称“乐律累黍”),与黄钟律管互为参校。据《汉书·律历志》记载,人们用“秬黍”作为长度基准,1粒黍为1分,10粒为1寸,10寸为1尺,10尺为1丈,在此基础上,人们将确定黄钟律管的长度为9寸,孔径为3分。

  粟也参与了度量衡的标准确定,西汉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曰:“秋分蔈定,蔈定而禾熟。律之数十二,故十二蔈而当一粟,十二粟而当一寸。……其以为量,十二粟而当一分,十二分而当一铢,十二铢而当半两。”高诱注“蔈”为禾穗粟孚甲之芒,粟是长度、容量和重量的尺度。

  当然,用“累黍”或“累粟”来作度量衡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。《隋书·律历志》曰:“时有水旱之差,地有肥瘠之异,取黍大小,未必得中。”不管是黍还是粟,总会有因素导致大小不等,汉代已降,各家理解不一。但到了隋唐时期,《隋书·律历志》以“上党羊头山黍”为标准,认为效果较为理想,后来几乎成为定制。清人段玉裁对黍、粟做过比较验证,认为“粟轻于黍远甚”,以粟定分不太符合实际,所以使用的频率并不高。

  黍、粟也是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内容。唐代、汉代的墓穴中经常出土冥品——贮藏粮食的陶罐,这些陶罐上常以“黍万石”“粟万石”“黍粟万石”等字样予以标识,墓主人拥有陶罐数量的多寡,彰显其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身份,也期冀阴间生活可以温饱富足。 石春让/文

搜索